自出社會工作到現在,幾年來,不知不覺橫跨了鞋業的製造、貿易到銷售三大領域,一路從鞋廠樣品室的小開發、外銷鞋貿商業務再到鞋貿商附屬的電子商務部門擔任網路行銷企劃最終又回歸到鞋廠的開發部,算算時間,猛然驚覺在鞋業界竟也待了將近要20年的時間了,趁著這2年的假日回到學校重溫校園生活之外,也順便整理了下近年來的鞋業發展概況與如今科技蓬勃發展下的外在環境改變為該產業所帶來的影響。

    以下內容,節錄自筆者的產業論文「台灣中小型製鞋企業轉型升級之路」,以沒接觸過鞋業或有意進入鞋業界的新人來說,該文章內容,應可讓人對台灣(台商)鞋業有個簡單而系統性的概念與了解,有興趣可一讀。

    * 鞋業先進良多,製鞋人大多有從一而終的特性,很多人一做就是30~50年(做了挑戰性高的鞋子通常很難轉行,不知為何,轉來轉去總會轉回來…),內文如有錯誤或疏漏之處,還請鞋業先進們不吝給于給提點與指教(請鞭小力一點…),謝謝。  By Ann 2017.08.12

緣起       

    傳統製鞋產業是非常重要的勞力密集型民生工業,一雙鞋的製程工序異常繁雜,生產過程需要大量的人力方可完成,可在一地提供穩定而大量的工作機會。在1960台灣經濟起飛的年代,憑藉著國際製鞋技術的移轉及充沛的勞動力,台灣鞋業曾經擁有過一段輝煌的時光,並享有”製鞋王國”的美名。製鞋產業同時也是種需隨著一地的經濟增長、工資上揚被迫不斷遷徙以取得廉價勞動力帶來成本優勢的勞力密集型產業。以數十年來國際製鞋基地移轉的歷史來看,從日本、台灣、大陸再到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地,不斷追逐人口多、工資低的國家是該產業不可逆的宿命途徑。

    然而,隨著網路的興起與科技時代的演變,2011年由德國發起的高科技計畫,以投入大量資金來提升製造業的電腦化、數位化與智慧化,建構物聯網及智慧工廠的工業4.0 (Industry 4.0) 概念在世界各地延燒,第四波工業革命的到來令過去依賴廉價勞動力帶動製造業的優勢已不復存在。

    美國知名運動品牌Under Armour(UA)創辦人普朗克在接受商業週刊專訪時,更不客氣的說:「我們產業實在是太懶了,永遠在追逐低價的人力,是時候該『破壞』這樣的供應鏈流程。」他說,大廠已決意擺脫,因為低價人力而只能在亞洲生產的限制,這回將一次破壞百年的遊戲規則。 (曾如瑩, 2016)。可預見的,這一波新創科技所帶來的產業變革,將為製鞋產業帶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基於如上科技時代的轉變,本研究將以1990年代外移至大陸的台資鞋企為主要視角,探討該產業在這一波網路與科技的巨變下,企業的轉型升級之路為何,並透過產業分析來進一步了解,當初因工資高漲、匯率上揚、勞動力短缺而外移的製鞋產業是否有機會能夠重新回到台灣的懷抱。

背景

    21世紀的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透過平板、手機等輕便的行動通訊裝置,隨時隨地,包羅萬象的網路資訊隨手可得,網路的興起帶動科技發展,由電腦和網際網路帶來數位科技變革是為第三次工業革命,藉由於數位技術的演進,例如3D列印,讓人人都可成為製造者的自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已成現在進行式 (張體偉、孫豫寧譯, 2013)。自從1989年網路發明以來,人們生活型態的轉變,快得超乎我們想像。

    然在2016年1月20號登場,被視為全球經濟風向球的「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WEF)上,WEF創辦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Klaus Schwab)竟又向人們宣告「第四次工業革命」即將到來!從無所不在的行動網路,體積更小、價格更低、功能更強大的感測器,到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各種新科技不斷演進、突破和融合,正在形成新一波的工業革命,像海嘯般撲面而來。「它的速度、範疇和系統性衝擊,足以顛覆全球各個產業」這位七十八歲的德國經濟學家擔心,人類來不及做好因應這波科技海嘯的準備,機器人等技術創新,將導致大量工作消失,將直接衝擊中產階級。 (吳怡靜, 2015)。顯而易見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影響的將不僅是產業和工作,更將深遠地影響每個人的生活。全球各地政府、經濟和企業,將無一不受影響。

    據大陸媒體報導,全球最大的代工企業-富士康,正積極部署流水線機器人,進行更高效率的生產。富士康目前已經設置超過4萬台的機器人,這些機器人工人已在鄭州工廠、成都平板工廠、昆山和嘉善的電腦工廠投入使用。報導指出,目前富士康「機器換人」計畫正在加速,每年都會有上萬機器人被投入使用,富士康昆山工廠已經裁員6萬員工 (葉文義, 2016)。由此指標性企業的行動可知,在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當中,機器人取代人類從事生產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目的

    值此科技變動劇烈的年代,製鞋產業面臨了進行跨界產業競爭的內衣代工廠商或自動化電子設備廠商等帶來的威脅,大型跨國鞋業代工廠諸如寶成、豐泰等或可陸續投入自動化機器設備與之一博。然無力投入資本競爭,資金有限的傳產中小型內、外銷鞋企已然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轉折點,迫切需要進行產業的變革與轉型,以面對國際資本競爭的壓力,否則最終可行的選擇唯有繼續移轉生產基地或放棄原本的事業。以現實情況來說,機器換人動輒數百、數千萬或高達數億美元,而成本的回收則可能需要5~8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故機器換人的前提需具備穩定的資金及市場、強而有力的技術支援方可換人成功,否則突遇資金斷鏈、自動化技術人才短缺、消費者喜好轉變或客人抽單等等,都可能會是讓企業陷入立即危機的引爆點。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對中小企業的認定標準,以製造業來說是實收資本額在新臺幣八千萬元以下,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二百人者,而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五人之事業則稱為小規模企業。 (中小企業認定標準, 80) 。

    本研究目的即在尋求資本競爭之外,台灣中小型製鞋企業在現今變動的環境下可運行的產業升級轉型方案,尋找、開創製鞋產業的新契機,避免落入「不轉型等死,轉不好找死」的兩難與尷尬境地。

範圍與方法

    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表示,中小企業是臺灣產業的主體,在全球經濟趨緩之際,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與安定經濟的功能將更為彰顯。依據行政院100年5月9日核定之產業發展綱領,經濟部2020年產業發展策略,將以「創新經濟、樂活台灣」作為願景,朝「傳統產業全面升級」、「新興產業加速推動」及「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國際化科技化」等三大主軸,推動產業發展政策,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以期達成台灣整體製造業附加價值提升的目標。(2020年台灣產業發展策略, 100) 。

    為呼應政府的產業政策發展方向,本研究將以1990年代外移至大陸的台資中小型鞋企為主要視角,研究方法為社會趨勢觀察,廣泛收集大陸及台灣的相關產業新聞、報章雜誌、各式期刊、產業專刊如台灣區製鞋工業同業公會所發行的「台灣鞋訊」與碩博士論文等二手文獻資料及政府各部會產業政策資訊如經濟部發行的2020年台灣產業發展策略、中小企業白皮書等進行產業環境分析。並介紹兩標竿個案的經營模式,一為具有資金優勢的中小型內、外銷鞋企,另一為具有技術優勢的個人微型企業。最終探討在這資訊爆炸的時代該如何跟隨政府的政策腳步及市場趨勢,以尋求異業結合的方式進行跨界產業聯盟以延續企業的競爭力,讓外移的製鞋產業有機會重新回到台灣的懷抱,希望產業根留台灣,以期翻轉台商鞋企需要不斷遷徙的命運。

資料來源:節錄自筆者碩士論文(105)

arrow
arrow

    A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