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工業暨鞋業發展歷程

引-台灣經濟發展歷程圖.png

資料來源:詹文男、蘇孟宗、陳信宏、林欣吾. (2015). 2025台灣大未來:從世界趨勢看見台灣機會. 大立文創.

    回顧台灣數十年來產業發展歷程與其他先進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大致相同,初期以農業為主,隨著國民所得的提高,工商服務比重的增加,平均每隔 10~20年產業就會有結構性地改變,如上圖所示。

壹、1946-1952 戰後經濟重建時期 (勞力密集階段)

圖 2 昭和30(1955)年代在日本大熱賣的台灣香蕉

資料來源:林于昉(2014) 秋惠文庫,2014-08-09

    二次世界大戰後,1949年國民政府來台,當時的台灣為了穩定社會、恢復經濟,透過各項政策引導,初期以「進口替代」為產業發展重點,採取關稅保護、限制進口,並扶持國內生產民生必需品的輕工業發展,如電力、肥料、紡織業即為優先發展項目,使台灣經濟在短時間內得以復甦。當時以大量米糖及其他農產或加工品出口賺取外匯,如(圖2) 台灣將大量香蕉銷往日本即為一例,後來糖業、電力與肥料也成為50年代公營事業的三大巨頭,並支撐了未來的工業發展基礎。

 

貳、1953- 1960 依賴美援時期 (勞力密集階段)

    1950年代美援陸續到來,經濟趨於穩定,確立「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為方針,於是陸續推動勞力密集工業,優先發展出口擴張型產業,以增加出口、減少進口來改善國際收支。

 

參、1961- 1972 自力成長-出口開拓時期 (勞力密集階段)

    1960年代後經結構調整,實施一連串的經濟改革措施,簡化匯率、放寬進口限制,積極輔導民營企業發展,及自由化改革等方案,讓台灣由農業社會漸次步入工業化社會,爾後臺灣輕工業發展快速,到了 1963 年,工業產值已超越農業,台灣憑藉廉價勞力的優勢,吸引外資,發展勞動力密集型的出口工業,而紡織、製鞋等民生工業也在此時蓬勃發展,台灣所製造的產品開始銷往歐美各國,經濟起飛。

    自古以來鞋子一直是人類的生活必需品,台灣有句諺語說:「製衣差寸,製鞋差分」,意味著製作一雙好鞋的困難,日治臺灣時期許多鄉下人在結婚當天才第一次穿上皮鞋,那年代窮困的人結婚時可能是向親友借穿一天而已,故早期皮鞋可稱得上是上層社會或商紳階層才有機會穿著的鞋子。

    早期台灣本島之製鞋業是從大陸之製鞋師傅個別來台草創,及沿襲日據時代的日本撤離台灣後鞋店、鞋廠而來,最先是以鞋店為基礎,以店廠合一的方式經營,其所製鞋型,男女鞋大多以雙底製法( 固特異製法)製成,沒有所謂的大量生產,常年以訂製鞋維生。那個時期每個製面及製底師傅每天只能生產1~2雙鞋子。 (陳福興, 1998)

   一、製鞋產業萌芽時期

   製鞋公會榮譽理事長林昭傑(2015) 於演講中提示,1963(民52) 前後,在台灣地區編帽業興旺期,編帽是用拉菲亞草、越南草、銀絲草等為原料,用手工編織而成,當時就有少數業者發想利用這種天然原料來編織鞋面或鞋帶,配上膠底就成為簡單的「拖涼鞋」,推向國外,試銷結果反應不錯,因而形成一個小小的製鞋行業。此為台灣製鞋產業萌芽時期,適逢日本因土地及工資漸趨高漲等因素漸將勞力密集的製鞋業移往台灣,引進鞋材與技術,為台灣奠下「製鞋王國」的基礎。 

   二、製鞋產業出口開拓時期 

    1961年(民50) 前後,膠著劑(強力膠)由日本引入台灣,使得製鞋業產生重大的改變。為因應提升生活水準意識之抬頭,人們對鞋履之需求越來越大,加之政府將鞋業列為重要外銷加工業,以膠著劑方式製鞋的內銷工廠紛紛設立,投入生產的廠商增多,開始有產銷分離的現象,稍後因為國內勞工充沛,工資低廉,勞工素質高等有利因素,獲得國外進口鞋類廠商的垂青,以輔導的方式漸漸在國內開設以鞋類外銷為主的中、大型工廠,並在亞洲取代原為大宗塑膠鞋類出口國的日本,一躍而成為世界產量最大的鞋類出囗王國。國內製鞋業自五十年代進入外銷行列後,成長快速。1961年(民50) 有頗具規模的外銷鞋廠30餘家,至1978年(民67)迅速增至500餘家。(陳福興, 1998)。就台灣區製鞋工會統計,台灣製鞋廠商在1989年達到巓峰,會員數共有1,423家,主要聚集於中部如台中、彰化與南投等縣市。

 

肆、1973-1986 重工業發展時期 (資本密集階段)

    1970-1980蔣經國時代,為擺脫石油危機,政府擴大公共投資,致力推動十大建設,包括高速公路、鐵路電氣化、國際機場及核能發電等七項基本設施建設與重化工業,並於1978及1979年先後完成,為臺灣邁向現代化國家境界奠定基礎,此舉亦讓工業就業人口於1973年超越農業,此時恰逢越戰,美國向臺灣訂購大量物資,這些因素都促使臺灣經濟快速起飛,也將台灣製鞋產業推向成長的巔峰期。由於經濟發展的成功,更讓台灣晉身亞洲四小龍的行列。 (台灣奇蹟, 2007)

    一、市場飽和至出口景氣蛻變時期

    台灣製鞋從1961年(民50)萌芽到1969年(民58)外銷2千萬雙,1971年(民60)外銷達1億雙,這個時期每年以50%的成長,到1986年(民75)外銷7億7千萬雙。而1988年是我們製鞋業最風光的時候,台灣那時的外銷數量是8億4千萬雙,外銷美金大約36億多將近37億(「產業一把抓—台灣製鞋產業」, 2012),全年出囗產量達到空前的顛峰並位列世界第二大鞋類出口國,並獲「製鞋王國」的美名,以勞力密集之手工業能有如此佳績,實為中華民國之奇蹟。

    由下(圖3) 中可以發現,1981~1991年之間為台灣鞋類生產的高峰期。爾後隨即因工資水準日漸高漲,新台幣大幅升值等因素開始走下坡,總產量在1988~1989年間突然急遽下降。尤其在內銷市場上,1992年急遽降至17148(千雙)。外銷鞋類亦是在1988年開始下降。 (謝佳書, 2012) 

 

引-台灣鞋類內外銷變化.png

 

伍、1987 迄今產業結構調整轉型時期 (技術密集產業拓展階段)

    1980年代,政府成立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大力鼓勵內外廠商投資積體電路電腦等高科技產業,逐漸以耗能少、污染低、附加價值高的技術密集型科技產業取代傳統勞力密集型產業。(葉萬安, 2010) 此 時工業就業人口於1980年代一度超越服務業,創造出工業就業人口的最高峰。台灣在歷經勞力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等階段後,獲得快速經濟發展的成果,最後創造舉世稱羨的「台灣經濟奇蹟」。

一、產業結構調整轉型時期

圖 4 新台幣歷史匯率走勢圖

    如(上圖4) 新台幣歷史匯率走勢圖所示,從1985年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在39.85元上下,到1989 年新台幣劇烈升值近50%至新台幣兌美元匯率在26.40元的衝擊,加之薪資高漲、勞工意識抬頭、勞動力短缺等因素的推動下造成產業經營環境日漸困難,中部有許多外銷鞋廠於此時陸續將製鞋基地移往泰國、越南、香港等具備土地、人力成本優勢的國家進行生產,爾後遇中國大陸進行改革開放,積極招商引資,在土地及稅金上提供許多優惠的投資條件,因語言、文化相近,故吸納了絕大部份外移的製鞋產業及其相關鞋材廠商、楦頭廠、底模廠等衛星工廠一併移出,造成國內鞋業產值嚴重下降,外銷鞋類產品數量及金額因而萎縮。

   二、國際分工時期

    外銷鞋廠將製鞋基地移往海外後,台灣的總部往往僅留部份關鍵業務在台進行產品的開發與報價、材料採購、以及財務管控等等。而大量生產的部份則於大陸或東南亞地區等海外工廠進行組裝,形成「台灣接單、海外生產」的國際分工型態。透過在台灣設立營運研發中心,轉型研發設計新鞋材、鞋型,和生產附加價值高、差異化產品,同時,作為支援海外生產基地所需的原物料管理採購中心,以因應整體規模降低的困境。(汪萱蕙, 2016)

    在全球化佈局下,儘管以台灣為主要製鞋基地的廠商大幅減少,但從整體的觀點來看,台灣廠商在全球製鞋業仍具有舉足輕重的領導地位。 (財團法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 2011) 如寶成、豐泰等國際大廠至今仍是全球數一數二的製鞋領導廠商,也是國際運動品牌如NIKE、ADIDAS等的重要合作伙伴,如下(圖5)可看出台商海外投資金額與製鞋版圖亦是逐年不斷擴張、提高的。

台灣鞋業發展歷程.png

 三、國際製鞋基地大移轉

    從1967年台灣大量外銷開始至1986年,台灣製鞋產業風光了近20年。從1986年到1990年,前後約5年的期間,製鞋產業鏈陸續外移。如今製鞋業在中國大陸開放後,從1990年到2010年期間,從0雙到100億雙,至2013年鞋類達歷年出口量顛峰,由此可看出中國鞋業也風光了20多年隨即因土地、物價、匯率、工資高漲等問題亦開始走下坡。如下(圖6)可清楚了解2016年中國在世界鞋類的出口份額占比已經從2012年的74%大幅下降至65%。 (China's global share records huge drop in 2016, 2016)。

World footwear exports china share.png

 

資料來源:Worldfootwear.com

    如上資料顯示,勞力密集的製鞋代工產業,無論移轉到任何地方都無法長久,這是台商鞋企在海外投資所共同面臨的問題,依照過往世界各國製鞋版圖移轉的歷史,每20年左右,製鞋產業就需往勞動力更加便宜的地方進行遷徙,一切建設從頭再來,諸如世界知名的台商代工大廠寶成、豐泰、清祿、鈺齊等亦如是。例如寶成在越南、印尼、孟加拉及柬埔寨、緬甸皆設有廠房;豐泰於越南、印尼及印度設置生產基地;清祿於越南、印尼等地設廠;F-鈺齊則在越南及柬埔寨皆有投資。然這些國家隨著各國投資的增加,工業的進駐,也漸漸步上大陸經濟發展後所產生的土地物價上漲、人工薪資成長快速、勞工意識抬頭等問題,經營環境亦是持續惡化中。自2014年起,甚至排華、罷工、暴動等問題頻傳。無論製鞋基地移轉至何處,相同的經營環境問題一而再、再而三的輪迴,不斷陷入無限的迴圈。

資料來源:節錄自筆者碩士論文(105)

arrow
arrow

    A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