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鞋企大陸經營困境之形成與影響

    過去20多年「全球鞋七成中國製造,中國鞋四分之一東莞製造」工業總會大陸事務組副組長黃健群(2009) 指出,自2007年以來,由於大陸陸續頒布許多新的經貿措施,如勞動合同法的實施,使得大陸出口貿易面臨很大的衝擊,2008年由於國際金融危機加上國際反傾銷等貿易保護措施頻繁,加之國際石油價格持續攀高,帶動塑膠等製鞋原材料價格不斷攀升,增加企業經營成本等因素,更讓大陸出口貿易雪上加霜。 (黃健群, 2009)。中國鞋類出口遭到全面衝擊,海外訂單大幅減少,廣東東莞、惠州等地面臨了一波倒閉潮,作為世界工廠的東莞市經濟下滑,中國鞋業大洗牌,近一千家中等規模的鞋廠及配套廠倒閉或歇業,溫州、福建莆田等大型製鞋業者也遭到倒閉厄運。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與2011年起的歐債危機不但引發了其整體的經濟衰退且附帶衝擊了其他亞洲國家的經濟,造成全球經濟疲軟消費力道不振。於此同時,國際的消費市場結構悄悄的改變了,人民幣升值,中國內需市場增溫,新版勞動合同法嚴令啟用令勞工工資年年高漲,人口紅利減少,沿海勞動力逐年下降,技術人才鮭魚返鄉自行創業,內陸本地企業興起壓縮了中小型台資企業生存發展空間,而大陸新推行之環保、都市化發展政策對台商之影響更是不容小覷。網際網路興起造成電商的崛起,進而帶動創業風氣的盛行,勞動人口由製造業往服務業移動。而這波由網路帶動科技興起的熱潮讓人們的生活形態也起了非常大的轉變,也影響了許多行業原有的產銷模式。

    如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委託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林震岩教授進行的專案研究計畫”104 年度大陸投資環境變遷對台商經營影響及因應建議”中提及台商企業大陸經營環境日漸惡化與艱辛,經營成本不斷飆高的原因是大陸經濟產業結構轉變,豐沛廉價勞動力、便宜土地成本及優惠政策等吸引外資企業等優勢隨之逐漸消失,諸多投資經營條件惡化,薪資高漲,罷工、怠工事件頻傳,再加上大陸企業本身競爭力的提升,台商在大陸投資經營日趨困難,並普遍導致企業獲利大幅下降、投資衰退。 (林震岩、李正文、顏永森、翁儷維, 2015)

壹、全球經濟疲軟與消費市場結構的改變

    2016年8月當前經濟情勢概況報告揭示,目前全球經濟成長步調滯緩,成熟市場貿易疲弱,自英國脫歐公投以來,使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升高,可能影響歐洲經濟復甦力道,美國企業對經濟前景信心不足,出口及民間投資疲軟,消費力道不振。然而改革開放後的大陸經濟呈現爆發性成長,人民幣升值造成大陸外銷力道停滯,加之歐美外銷市場積弱不振,東協國家及中國內需市場則於此時順勢興起。2015年底東協經濟共同體(AEC)成立,444萬平方公里、6億人口,將超越歐盟成為全球第一大共同體。中國大陸更從世界工廠轉變為世界市場,故原本依賴出口歐美的台資加工企業被迫隨市場需求的轉變改往大陸內需及東協市場方向進行產品的供給或生產基地的移轉以因應全球消費市場結構的改變。

貳、勞工問題: 工資逐年高漲,新版勞動合同法嚴令啟用

    2014年由於工資高漲,新版勞動合同法強制實施,鞋企倒閉潮再現。中國大陸經濟自從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迅速發展,在經濟持續高度成長的同時,其社會環境也不斷的在變化,為了保障勞工的福利,2008年開始實施勞動合同法「五險一金」社會保險制度,並在2012年修訂條文。當中包括雇主清查勞工身分、簽訂勞動合約、解雇賠償等條款,同時要求雇主繳納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和住房公積金等「5險1金」,繳交金額約占員工薪資的40%至50%。此對中國大陸台商而言,無形之中不但拉抬經營成本,而且更是衝擊其經營利潤空間。 (戴肇洋, 2016) 在勞動力成本年年上漲的情況下,還要負擔龐大的社保金,實在讓很多台商們吃不消。當時很多傳產型台商就紛紛表示,利潤都被勞動力成本吃掉,加上人民幣不斷升值,乾脆關廠不做了,而為了避免台商撤廠,當年各地方政府為了招商,私相授受,允諾台商不必足額提撥。(彭媁琳, 2014) 

    2014年4月東莞台商寶成集團因未依新《勞動合同法》提撥足額的5險1金,引發大罷工,大陸勞工為了維權,一股追繳雇主提足社保金的罷工行動,已開始在各地蔓延。相關官員說,這波罷工有不少是肇因於員工不滿5險1金未提足,影響其社會保障。但對台商而言,政策更迭法令翻修,當年大陸政府為了招商,允許台商不必提足5險1金,但如今大陸勞工維權意識高漲,寶成就因過去未提足5險1金,面臨被追繳15年的積欠的社保金。(彭媁琳, 2014)

    南早中文網報導,2014年11月到2015年11月,東莞就有至少4000家企業倒閉。這個數字雖然未獲得官方證實,但東莞市長袁寶成也表示,2014年東莞倒閉428家企業,可能存在一些企業倒閉後沒到工商登記的情況。中國大陸廣東省東莞市台資興昂鞋廠亦傳出自2016年2月10日起結束生產經營。回顧過去幾年,東莞製造業面臨訂單流失、生產線外移等困境,被大陸媒體稱作新一波的「工廠倒閉潮」。(中央社, 2016) 

參、人口紅利減少,技術人才鮭魚返鄉,沿海勞動力逐年下降

    中國人口紅利減少,漸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1980年代中國大陸推行一胎化政策,1990年代,大陸更是加強計劃生育工作、嚴格管控人口增長,造成大陸的總生育率快速下降。該政策致使創造中國大陸經濟快速起飛成長的廉價勞動力日漸枯竭。

    近年來沿海製造業普遍有缺工的問題,原本只是每年春節前後的臨時缺工,因外省工人返鄉路途遙遠,往往都會在春節前2週便開始陸續請假返鄉,遲至元宵節後才返回工作岡位。隨著大陸對內陸二、三線城市的開發,許多大型工廠西進,或有中高階大陸幹部返鄉創業,造成當地經濟增長快速,生活水準也逐漸攀升,旅遊風氣興盛,服務業興起,內地工作機會增加。原本遠漂至沿海工作的民工覺得在地的工作機會多了,故不急著返回原工廠工作,寧願留在家鄉或就近的服務業工作,省去離鄉背景,然後沿海城市物價又高,沒一定薪資吸引力,內地民工已不願外出,造成沿海工廠招工不易,常常是有訂單卻沒人生產的窘境。且新進年輕員工穩定性不佳,離職率高,生手與熟手之間的產能與良率有著極大的差異,造成生產上的困境。

肆、內陸本地企業興起,壓縮中小型台資企業生存發展空間

    透過台灣產業西進所給予大陸產業的技術升級,造就陸企具備生產與台商同等級產品的能力,儘管品質不穩定,但其報價遠比台灣有優勢,造成台商訂單嚴重流失。 (社評-跨部會整合輔導刻不容緩, 2015)。台灣將製鞋技術帶入中國大陸以來,培養了不少當地的管理人才,具企圖心或有能力者便自立門戶。無論是由仿冒開始或自創品牌,陸資企業一步步的成長茁壯,規模不斷擴大,先進機器設備敢衝敢投資,產業技術不斷精進,成本壓低,壓縮了中小型台資企業生存發展空間,近年來國際品牌不斷將訂單下給大陸廠已是不爭的事實。

伍、據聯合報派記者賴錦宏(2009)專題報道,陸資競爭力優於台資企業主的要原因如下: 

    陸資廠人工成本低,各種福利、社會保險費、生活費、都較台資廠低,連加班費也敢低於勞動法標準。同時,工人在陸資廠和台資廠的期望值不同,大陸工人對台資廠會要求各種外企的福利待遇,在陸資廠不會有此要求。 (賴錦宏, 2009)

    陸資廠的材料成本便宜。他們總能從材料處偷工減料找到降低成本的「秘訣」。例如,鞋底的厚度本來買家規定是一公分,就自動改成零點八公分;本來可以反複曲折十萬次,結果五萬次就斷了。但檢查時,稍稍降低標準,一樣過關。 (賴錦宏, 2009)

    陸資廠的管銷費用低。台資廠在會計稅務、公關、法律、品管、人事管理上樣樣都有專人負責,有的大廠還有數十名台幹,成本非常高。大陸廠有的是夫妻一起創業打工,家族十幾人都是管理幹部,管銷費用自然低。 台資誠達鞋廠老闆余曰江説,大陸廠有的可不開發票、不報稅,台商不敢,樣樣照規矩來成本自然高。  (賴錦宏, 2009)

    利潤期待值不同。台商飄洋過海投資,規模多是中大型廠,有的大廠一年沒賺一千萬人民幣就不做。大陸廠則是期望值低,有的一年只要賺二十萬到三十萬,就開心得不得了。台商評估成本,須有一成利潤才願接單,否則一定虧錢;大陸廠因壓低人工、材料的價格,有百分之五到八的利潤就接單。  (賴錦宏, 2009)

    出口退稅不同。台資廠只退百分之六,大陸廠可以退到百分之十幾,等於變相國家補助,台資廠硬是「矮一截」。  (賴錦宏, 2009)

陸、大陸新推行之政策對台商影響甚鉅

    中國大陸許多重要城市均在施行「騰籠換鳥」與「築巢引鳳」兩個產業政策,所謂「騰籠換鳥」就是把現有的傳統工業或勞力密集產業從目前的產業基地轉移出去,再把高科技、新技術、低汙染的現代服務業轉移進來。台商很多是勞力密集、附加價值低、高污染的行業,都屬於當局想替換的產業。另一個政策則是「築巢引鳳」,由政府建設良好的投資環境與硬體設施,據以吸引優質的投資者入駐,並給予諸多優惠條件。

    例如杭州設立電子商務產業園與軟件園區,正式被授予「中國電子商務之都」的稱號,知名的阿里巴巴、淘寶網、支付寶,無一不是"杭州製造"  (林震岩、李正文、顏永森、翁儷維, 2015) 。20年前因為台灣工資上漲,新台幣升值,活不下去,才會逼著出走到中國;如今同樣的惡夢又來一次,還加上環保、中國都市化政策,要把工廠變成賣場;你不走,中國政府會趕你走;而台商卻是年老力衰,這場仗再也打不下去了。 (王毓雯, 2012)

柒、網際網路興起,電商的崛起,創業風氣盛行

    網路興起造成平台經濟、跨境電商及共享經濟的崛起,網路創業風氣盛行,在家打開電腦即可營業,時間自由,隨著電商的崛起也創造了不少物流業、資訊業或服務業的工作機會,年輕人寧可到百貨商場的餐廳吹冷氣端盤子或在淘寶創業批貨上網販售也不願到工廠去工作,造成勞動力密集產業就業人口的人力短缺。

捌、異業的跨界產業競爭,自動化設備廠商分食市場

    製鞋業是門製作工序異常複雜的產業,然在這波新創科技的浪潮下,製鞋業的競爭者不再僅是來自於同行,而是來自於異業的跨界產業競爭。當不斷追逐廉價勞動力人口的製鞋代工產業將製鞋版圖移轉向東南亞以取得人力成本優勢的同時,來自不同產業的競爭者如電影公司、原內衣製造商,手機代工廠等也正步步逼近以先進的自動化設備生產優勢來爭食鞋類這民生用品的大餅。

    全球最大運動品牌NIKE宣布跨界合作,攜手電子代工大廠偉創力(Flextronics)與好萊塢知名電影公司夢工廠(DreamWorks Studios),以擴大投資產品創新與開發製造自動化技術。 (NIKE向錢衝 台廠憂喜參半 , 2015)。NIKE已與偉創力合作在墨西哥設廠,共同開發從設計到製造的一條龍體系,台鞋廠「奉命」教科技廠做鞋,把經驗傳承給偉創力,教他們如何用機器人生產出跑鞋,使NIKE未來能更快做出客製化選項更多的運動鞋給消費者。 (曾如瑩, 2016)

    全美第二大運動品牌Under Armour (UA)與製作Victoria‘s Secret(VS)內衣的代工廠維珍妮合作開發無縫剪裁後跟設計 “Speedform“系列鞋履。 (融慧財經:運動服飾熱賣 維珍妮勢不可擋, 2016)

    ADIDAS與全球領先的顯示器和觸控面板生產領導設備商Manz亞智科技在德國共同開發、合作自動化快速工廠「Speedfactory」並預計於2017年大規模生產、並建造第二座「Speedfactory」在美國。 (耿珮甄, 2016)未來如能實現“當地生產、當地消費”的模式,將縮短交貨期,靈活應對消費需求,減少浪費,實現少量生產,還可以迅速應對流行趨勢的變化。

資料來源:節錄自筆者碩士論文(105) 

arrow
arrow

    A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