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商鞋企轉型趨勢

   中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林震岩(2015)表示台商企業面對大陸產業投資環境的巨變,過去的因應之道不外乎就是升級轉型,但在過去的研究中發現升級容易轉型難,升級包括人力或技術升級等,這些企業平常都已經在進行,轉型方面大概可分為五種,轉內需、轉產業、轉地方、轉回台及轉國家等。

   其研究結果發現,以這5轉來說,只要能夠取得新的技術來源就可以進行轉業。轉內需,台商對大陸市場不了解,往往都是慘賠收場。轉地方(內陸)或轉國家對勞力密集產業來說是不得不的選擇,該研究發現台商對轉回台反而沒有太多的興趣。

   以轉地方或轉國家來說,資金雄厚的大型台資鞋廠如寶成、豐泰興昂等大廠早已將生產基地分散於全球,如中國、越南、印尼、孟加拉、柬埔寨、美國、墨西哥等地,而中國最大的女鞋製造商華堅集團也早於2011年至非洲衣索比亞(埃塞俄比亞) 建立了一座現代化生產工業園區東方工業園 (邢一行, 2016)。

   然其餘中小型企業限於資金、人力或原經營者年紀大了缺乏接班人等因素,對於生產基地的遷移仍有一定的困難度。且以越南、印尼、柬埔寨來說,也漸步上大陸的後塵,近來工資也隨東協國家興起不斷的升高,排華、罷工、爆動事件亦是頻傳。2016年4月15日更傳出香港上市的台灣企業信星鞋業集團主席兼行政總裁陳敏雄先生在越南鞋廠驚傳遭中國籍員工多刀砍死 (台資鞋廠老闆越南遭刺,傷重不治身亡, 2016),可見台商在外地經營管理事業集團的風險實在是頗為巨大。

   反倒以轉回台來說,雖仍有相當的困境仍待業界先進們的突破與解決,但為因應台灣鞋業對於技術創新升級、拓展全球經營版圖之中高階或專業人才的迫切需求,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於101年委託財團法人鞋類暨運動休閒科技研發中心設立製鞋產業中高階人才培訓據點。希望透過產、官、學、研合作模式,辦理產業論壇、人才職能缺口分析、就業促進等相關活動,提供系統化、專業化、訓練及就業整合式的整體性勞動力發展規劃與職能提升訓練服務,為台灣鞋業奠定國際化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與勞動力。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投分署, 2012)

   另一方面,現今台灣創意設計產業能量在政府刻意扶植下蓬勃發展,隨著行動網路的興起與普及加之網路電商產業日漸成熟情況下,人們的生活形態產生了巨大的改變,中小型鞋企可借由網路資訊科技的力量進行製程的升級與轉型,以知識經濟的發展取代傳統經濟,回流台灣也許將會是另一個不錯的選擇與機會。

 

台灣鞋企發展困境與機會

壹、產業鏈外移
    早期中部外銷製鞋廠外移時,亦帶動了大部份的鞋材產業鏈一併移出,故台灣中部上下游材料供應商所剩無幾,現今台灣僅存材料供應商仍以中盤或小型家庭代工廠為主,材料主要供給南、北幾家小型內銷鞋廠已無餘裕。由於材料的取得仍需仰賴進口,供應補給線拉得太長材料量又不多的情況下,造成時間及運輸成本不符生產需求。

貳、產業沒落與人才斷層
    中部製鞋產業外移後造成台灣製鞋產業的沒落與人才斷層。過去20多年來年輕的製鞋人才隨著製鞋產業的外移亦不斷地向大陸及東南亞輸出,而現存有經驗的老師傅也因年紀漸大,執業人數不斷地在減少中,因而造成台灣製鞋人才的斷層。技術工招募不易,薪資成本高,訂單規模小,材料補給困難,品質跟不上要求。除原本在台灣仍留有打樣生產基地的內外銷廠商外,目前聽聞外銷鞋企返台投資的工廠最終仍以夭折收場居多。

參、材料供應商對回流的鞋企沒信心
    曾訪談過一材料加工廠商,該廠商表示:「某外銷鞋企回台後有來找我加工,但因已有長期配合的內銷廠商,且自已的年紀也大了,接不了太多的工作,故當時拒絕了,仍以內銷廠所需加工為優先,況且那外銷廠的要求多價格又不漂亮,做1年多就收了。」 

肆、家庭代工廠設備投資有疑慮
    台灣早期的家庭式鞋業代工或稱「格子場」的微型鞋廠多為夫妻2人共同經營。這些師傅是在一個個像方格的區域中兩兩配合,分組加工完成整個製鞋流程,而放置鞋子的櫃子也是一格一格的因而得名。老師傅們靠的純粹是個人的手工技藝與勞力,用經驗去測試火候,再用雙手去黏貼或縫製鞋底,做的是珍貴少量的"藝術品",然而當產品的需求量變大了,不能再光靠個人手工慢慢生產而需工業化時代的產物機器設備來進行快速生產時,此時老師傅需投入的成本就不再只是個人的勞動力與手工藝了。當小型家庭代工廠無力承接原本名不經轉但如今日益壯大的品牌訂單而被要求增加設備與產能時,這對靠手工藝及勞力吃飯的老師傅們而言便是個不小的門檻。
    機械化的代工設備投資回收快則3~5年,遲則10多年,管理上的變革,加上生產流程的改變,機器設備的重新熟悉…等等。家庭式代工廠要轉型小型機械化工廠其間的風險,諸如產能增加後,品牌商能否供給足夠的訂單讓代工廠快速回收設備投資? 或品牌商是否願意承諾或能否撐過小型代工廠的轉型期而不進行抽單,不將訂單移至單價更低、品質或來源更為穩定的地方? 訂單的移轉對品牌商來說沒有任何的損失,但對代工廠來說卻會是致命的一擊。

伍、台灣鞋企的轉型發展機會
    為什麼勞力密集的製造業在台灣生存如此的困難? 因為量不夠大的情況下,工廠毛利不足,又要承受被殺價或是客戶不斷尋找其他方法降低代工毛利,然後高規格要求,勞工薪資成本又漲,隨著2016年底新勞基法一例一休的實施,讓勞力密集的製造業更是雪上加霜。
    由宏碁電腦創辦人施振榮先生在1990年代初提出的「微笑曲線」理論認為,在產品的供應鏈上,大部份的利潤是集中在上游材料的設計和研發、終端的銷售與品牌等服務環節上,然製造和組裝便是增值最低的那一點。
    「代工」永遠都只能拿微薄的固定利潤,在全球化的單價競爭下,大型代工廠只能以無止境的遷徙到勞動力更充沛更便宜的地方,以擴大產能來分攤機器與固定的管銷成本,或大量投資全自動化機械設備來降低勞動力的使用方可增加利潤。
最終,有能力做上下游資源整合的大型代工廠大者恆大,然競爭力不足,資本不夠充沛的中小型代工廠則漸行凋零,而具有精湛手藝老師傅的微型或小型鞋業代工廠則轉型少量多樣的高單價精品手工業及自創品牌或將成為不可逆的趨勢。過去促成企業成功的原因,今日可能成為企業的絆腳石,是故處於這多變的年代,企業必須隨時調整經營的腳步,不斷要求自己改變以適應環境的快速變動。 
    隨著DIY、客製化、個人化風氣的興起,電商掘起,物流發達,共享平台經濟蓬勃發展,群眾募資風投盛行,加之台灣設計人才豐沛、政府支持文創產業,並重啟製鞋人才的培訓。製鞋代工廠轉型自產自銷、自創品牌或與異業結盟也許將是另一個發展的機會。

 

台灣產業發展政策(新創產業補助)

    行政院於民國100年11月發布的「經濟部2020年產業發展策略」以製造業及其相關技術服務業為發展主軸,其產業重點發展項目將著重於金屬機械工業、資訊電子工業、化學工業與民生工業,以提升台灣整體製造業附加價為目標。(2020年台灣產業發展策略, 100)

    為期讓臺灣中小企業升級轉型,《2016年中小企業白皮書》提及在智慧經濟發展趨勢下,臺灣中小企業應以智慧製造提升生產力,以物聯網創新創業,再造中小企業彈性生產、敏捷製造、活力創業的動能,促成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為積極照顧中小企業,政府多年來持續推動相關政策措施,執行多項相關計畫,並輔以相關支援以增進中小企業競爭優勢。 (林美雪, 2016) 。

    文化部以「價值產值化-文創產業價值鏈建構與創新」(102年至 105年)計畫為推動文創產業發展的政策方向,並以「多元資金挹注」從創業初期的「圓夢」、「育成」至產業成長期的「研發生產」、「品牌行銷」與「市場拓展」等補助,到協助產業成熟或轉型階段之「貸款」與「投資」等協助,以扶植產業成長,給予業者適時的協助。「產業研發及輔導」、「人才培育與媒合」、「市場流通及拓展」、「產業集聚效應」、「跨界整合與加值應用」等六大推動策略,陸續辦理環境整備工作,以達到美學環境的創造、文化價值的維護與建立。

    期許將「文化與創意」的內容轉化為「商品與服務」。將文化「價值」轉化為「產值」,帶動國內各項產業升級,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使臺灣文創企業成為華人文創經濟領先者。使文創成為產業升級轉型的新引擎,帶動國家美學經濟。 (教育科學文化處, 2016) 

    政府提供一連串的產業轉型升級補助,如CITD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畫, SBIR經濟部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產業投資培訓人才、文創補助等計畫是一條龍的,從還沒創業開始有【文創圓夢計畫-創業圓夢組】,創業後有【文創圓夢計畫-新創事業組】,研發商品的時候有【文化創意產業補助計畫-研發生產與品牌行銷】,等穩定發展了,可以申請【文化創意產業補助計畫-市場拓展】或【文化創意產業補助計畫-一源多用】。

資料來源:節錄自筆者碩士論文(105)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n 的頭像
    Ann

    夏日回憶之鞋革記事

    An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